1997年的2月19日,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因病去世,享年93岁。这个消息传出来后,全国人民都陷入了悲痛中。
不仅党中央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,普通的民众也自发为他送行。大家举着白色的条幅,上面写着“小平,您好”,在街头有秩序地游行。不少人眼睛里都含着眼泪,缅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。
邓公的政绩,是我们尽人皆知的。他一生三起三落,经历了低谷期,再回到顶峰时已经73岁了。但他上台后,果断决定了“改革开放”,打开了国门,让我国接触到了西方世界的先进科技。改革开放如同源头活水,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。可以说,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,离不开邓公的贡献。
但邓公的功绩可不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绩上,他在军事上,也有卓越的才能。
邓小平原名邓先圣,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,改名为邓小平,以便于从事党的地下活动。
在1929年,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,先后发起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,此时他还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,还在当地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,为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。后来,他更是参加了红军长征,为了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到了抗日战争时期,他更是与刘伯承在太行山区与日军作战。期间,参与并指挥了百团大战,这场战役,标志着我们从对日军的一位防守转为进宫,鼓舞了中国抗战军民的士气。
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,他刘伯承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将国民党军赶到了长江北岸,让我军在中原地区有了稳定的落脚点。而后,他还指挥了淮海战役,加速了我党解放全国的步伐。
所以,当了解了邓公一生的功绩以后,很多人都会惊讶。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邓公留下的真实影像,还有影视剧中邓公的形象,都会觉得,这是一个面相和蔼可亲,总是带着笑的“老头儿”。谁也不会想到,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,也是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将才,更是生气起来能让手下悍将陈锡联、杨勇都忐忑不安的领导者……
在邓公逝世后,《人民日报》决定收集与邓公有关的信息,为邓公写回忆录。这样,就不可避免地要问道邓公以前的老部下了。当记者问道昔日刘邓麾下的老将陈锡联时,陈锡联面对记者,掉下了眼泪:“老首长走了,我十多天都睡不好觉了,我总觉得失去了什么……你们要问他一些小事的话,我就说说吧,他还有两次故意不跟我握手嘞……”
初次见面,陈锡联说:“邓政委也很年轻啊!”
陈锡联出生于1915年,他自幼家庭贫困,父亲还早逝,跟着母亲生活。为了生存,陈锡联小时候去给地主放牛,换取一口吃的,为家里减轻负担。但因为年纪小,在地主家的日子,陈锡联经常被欺负,经常是只能吃到残羹剩饭,饿得面黄肌瘦。
到了14岁的时候,陈锡联参加了共产党的游击队。因为共产党是专门为穷人做主的,他被共产党救了,他也想成为共产党,救那些和他一样的穷人。
陈锡联自小被人欺凌,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就变得胆小懦弱,面对比他强大的“敌人”,他也会用拳头打回去,总有一股冲劲儿。也正是因此,他在作战的时候也非常勇敢,参军才一年,就让当时的营长刮目相看。
营长夸奖陈锡联说:“别看小胖人小,但打起仗来,还真像那么回事,像个小钢炮,把敌人给炸散了!”因为营长的这些话,“小钢炮”这个绰号从此就跟随了陈锡联一辈子。
自从被营长夸奖后,陈锡联就越发来了精神。他作战时非常勇猛,平常还参加了扫盲班,跟着教导员后面学习文化知识,再把文化知识运用到战争中去,做得越来越出色。
到了23岁的时候,陈锡联在当时的129师里,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将领了。而且因为“小钢炮”这个绰号,他在整个军中都小有名气。这时候,他第一次遇到了邓小平。
邓小平受上级的指派,来到了山西省辽县担任新政委。刘伯承当时是129师的师长,特意开了个欢迎会,正式将邓小平介绍给军中将领们。
介绍完毕时,邓小平还特意问了“小钢炮”是谁,可见,他来到129师的时候,对军中情况还是有些了解的。
陈锡联说:“我是小钢炮!”这句话,惹得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。
邓小平看了看其他的将领,说了一句:“你们都很年轻,身强体壮的,是革命的主力军!年轻人好啊,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!”
别人没有说话,陈锡联大着胆子说了一句:“邓政委也是年轻人啊!”
这句话把邓小平逗乐了,“对,我们都是年轻人!”
多年后陈锡联回忆这个场景的时候,就这样评价邓公:“我见他的时候就觉得,他这个人话不多,但很有力度,让人见了就不会忘。”
来到129师以后,邓小平对军中每个将领都来了个摸底,摸了陈锡联的底后,邓小平就断定:这个小伙子以后必定是一员猛将。
邓小平知人善任。陈锡联曾经抱怨兄弟部队立了大功,自己却什么都没有抢到:“别人都吃肉,我们光啃骨头了。”邓小平知道以后,就了解了这个部下想的是什么。他说:“陈锡联这个钢炮啊,一定有开火的时候!”
“开火”的时候很快就来了。这次129师面对的是日军疯狂的反扑,邓小平找上了陈锡联:“你这小钢炮,抱怨别人吃肉你喝汤,这次你吃肉的机会来了,要不要?”
“要!”
“这次不仅有肉,还有一块难啃的硬骨头,能不能啃下来!”
“能!”
陈锡联摩拳擦掌,带着人冲锋陷阵,果然击退了日军,还缴获了一大批武器,吃了饱饱的“一顿肉”。
自从这件事以后,陈锡联对邓小平心服口服。
但邓小平发起脾气来,那种低气压,也让陈锡联有些害怕。
第一次不握手,陈锡联想问邓小平要月饼吃
邓小平很善于用人,而且当部下立了功的时候,他也会不吝夸奖。比如对于陈锡联这个“小钢炮”,他就说:“我们的小钢炮比日本的大炮都厉害,你看,小钢炮就把日本的大炮缴获了嘛!”
但当部下犯了错误的时候,邓小平就很严肃了。
陈锡联记得很清楚,那是在1946年的秋天,陈锡联接到了开会的同志。
当时陈锡联心里还特别高兴,因为最近打了个漂亮的胜仗。他们在定陶战役中,打了3天,激烈的交战后,他们全歼国民党整编军第三师,还俘虏了国民党军的师长赵锡田!
要知道,国民党仗着又美军提供的先进武器,还有人数的优势,可是放话要“给解放军”一个教训的!但吃到教训的,是赵锡田自己。
陈锡联想着,刚打了个大胜仗,肯定是刘邓两位首长要表彰大家了。刚好现在又到了中秋节,说不定,首长是给大家发月饼吃呢!
他还约了7纵司令员杨勇一起,喜滋滋地到达了会场。没一会,邓小平就来了。
按照惯例,邓小平每次过来,都会跟大家握个手,寒暄几句,然后再进入正题。
但是这次,不但没有想好的月饼,邓小平还一言不发,也没有跟几个部下握手。这就让陈锡联和杨勇很奇怪,难道,是有人犯错了?
陈锡联的猜测是对的。
原来,邓小平发现了军队因为几次都打了胜仗,很多士兵都很骄傲,在对敌态度上,就有些轻视了。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领导人,邓小平非常重视这件事,他深知,如果放任士兵这种情绪,那在将来作战中,一定会吃大亏!
因此,他就找来了所有军中的将领,先从他们开始,一个个批评。没有人说话,那就不许走。
直到陈锡联认识到了错误,反省了自己骄傲自大的问题,随后杨勇等人,也都承认了错误。邓小平见他们都是真心认错,才让他们走了。
以后,不管打多大的胜仗,陈锡联始终都保持着平和心。
第二次不握手时,刘邓住着漏雨的房子
等到解放军解放了重庆以后,陈锡联也成了解放重庆的大功臣,并被刘伯承和邓小平看重,要他留在重庆市长兼第一书记!
这可把陈锡联吓坏了!在作战上,有谁敢说他一句不行,他能跟人干架。但在文职上,他可以说是什么都不会。没上过学,也只跟着读过书的人后面学过一些字,平时也只能用石头在地上写字而已,现在连读书看报都费劲儿,怎么当一个市长兼第一书记?
但陈锡联的这些特质,正是刘邓二人喜欢的。
在他们眼里,陈锡联家境贫寒,但是勤奋好学,凭借自己的努力,现在已经能看报纸了。再努努力,多学习一下,也可以搞定那些复杂的公文嘛!
陈锡联听了刘邓二人的理由,又被他们的激将法激到了:“怎么,这还有小钢炮搞不定的事嘛?”
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陈锡联就像是上战场一样,大声做了保证。
此后,陈锡联就开始了忙碌的生活。因为不用打仗,所以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了学习上。有了不认识的字词,就到处请教,还找了许多历史典籍,像是作战中“啃硬骨头”那样琢磨钻研,到后来,他跟人说话的时候,都能蹦出来几个成语、几句诗词了。
除了学习文化方面的知识,陈锡联还要处理蒋介石留下来的特务,时不时地还会有人暗杀,还有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等等。这段时间里,陈锡联连家都回不得,只能睡在办公室。
即使这样辛苦,陈锡联还是被批评了。
这次,刘伯承和邓小平又把陈锡联和其他的领导叫去开会,这次去的,是刘邓二人的住处。他们住的房子是国民党已经不用的机关楼,有上下两层,刘伯承住在一楼,邓小平住在二楼。
这座机关楼说是楼房,其实已经破旧不堪,下雨天屋里都在漏雨。
邓小平见到他们,又是没握手,陈锡联就知道,又得挨批了。
果然,邓小平对大家说:“很多同志都在嫌弃住房不好,但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,肯定要先管老百姓的事,宁可自己委屈一点。你们谁再对自己住的地方不满意,就来我这里看看!”
首长住着漏雨的房间,底下的人自然不敢抱怨了。这次的批评大会,以陈锡联等人的自我检讨而告终。
不过,对于这两次没有握手,陈锡联一点都不记恨。他说:“虽然是挨了批评,但是我知道,首长都是为了我们好,每一次批评,都是让我们进步。”
后来,陈锡联调离重庆,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司令员。在担任司令员期间,他多次出入无人区,穿越戈壁荒滩,寻找适合的地点来研究和发射导弹。著名的酒泉导弹试验靶场,就是他带人确定下来的。直到1980年,他才算是退居二线,可以休息一下了。
半生戎马生涯中,邓公也是陈锡联最佩服的人,他不止一次的感叹“小平同志”的人格魅力,让人心悦诚服。不止陈锡联一人,还有王金山、肖永银、尤太忠等名将,都对邓小平心服口服。
邓公逝世两年后,陈锡联也因病去世。虽然革命先烈已经远去,但他们留下的功绩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