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年,一妇女被扒衣服吊树上鞭打,紧要关头,一个男人冲了过来

微信钱包充值海外

“你把那个男人藏哪儿了!”1935年冬,泸定县岚安,一妇女被扒了衣服、吊在树上狠狠鞭打。正当她咬紧牙关硬撑时,一男人冲了过来!

这个妇女原本姓陈,嫁给村里老余家后,大伙都称呼她为余陈氏。余陈氏是个普通农妇,她为人和善,虽然自家也穷得常常吃完这顿没下顿,可她总是时不时地接济那些过得更苦的人家。

往日里,村里人只要一说起余陈氏,都会夸她是个大好人。如今,眼瞅着余陈氏被吊在树上,被打得遍体鳞伤,村民们一个个红了眼睛,狠狠地盯着那些丧心病狂的施暴者,却不敢多说什么,这些人手里有枪,就算全村人一起上前营救余陈氏,也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。

余陈氏此时已经浑身血肉模糊、出气多进气少,她心里明白,只要自己开口说一句话,就能逃过这一劫,可是,她闭上眼睛,咬紧牙关,始终连一个字都不说,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:哪怕今天被打死,也绝对不能供出那个男人的下落!

男人名叫黄清轩,和余陈氏同乡,也是一个贫苦农民。一个月前,红军来到泸定,夺取了岚安,并在这里建成了康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,黄清轩被推选为岚安昂州乡苏维埃政府主席。

他领着家人宣传红军政策,组织群众分田地、打土豪,很快,饱受压迫的农民积极行动起来,有的参加游击大队,有的加入妇女队,就连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儿童团。

然而,没过多久,由于红军在和敌人的交战中伤亡惨重,驻扎在岚安的红军主力被迫转移,当地土豪劣绅和湘军勾结,在岚安展开了疯狂的报复。

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,红32军一个排的22名指战员一边阻击敌人、一边把敌人往高山上引。岚安是泸定县的边陲地区,道路都建在悬崖峭壁上,当22名红军战士退到悬崖边上时,他们的子弹也全部打光了。

前面是凶神恶煞的追兵,背后是深不可测的深渊,战士们对视一眼,很快便做出了同样的选择:他们头也不回,转身跳下悬崖。2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,没有留下名字,只有“红军万岁”的口号在山谷中久久回荡!

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,黄清轩自然也在首批撤退的名单中,但是,他担心同志们的安危,坚持留下来帮忙转移战友、销毁文件。遗憾的是,黄清轩好不容易处理完这些工作,正要转移,队伍里却出现了叛徒!

敌人很快便追了上来,眼瞅着黄清轩就要落入敌手,在附近忙活的余陈氏赶紧把他藏到了一个装粮食的大仓里。已经从叛徒口中得知黄清轩下落的敌人在附近找来找去,却没找到人,最后,他们干脆把余陈氏抓了起来。

粮仓外面有一棵大柏树,凶狠的敌人将余陈氏吊在树上,一边拿着鞭子狠狠地抽打,一边逼问黄清轩的下落。

余陈氏不肯屈服,不管敌人怎么折磨,她始终一言不发,坚决不肯泄露黄清轩的下落。

然而,藏身在粮仓里的黄清轩,听着外面敌人虐打余陈氏的声音,又怎么可能会忍心继续躲下去?他怀着满腔的怒火,奋不顾身地从粮仓冲了出来,怒吼道:“你们这群混蛋,要抓的人是我!你们打女人算什么东西,红军会打回来的,到时候你们都没好下场!”

寒风呼啸,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,黄清轩的脸上没有丝毫畏惧。敌人将他拖到石板桥上,朝他腿上猛开一枪,黄清轩强忍着剧痛,拖着鲜血直流的腿朝余陈氏爬去。

敌人狂叫着继续开枪,石板桥上很快便沾满了黄清轩的鲜血,他艰难地爬着、爬着,终于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黄清轩远远地望向战友们离开的方向,重重地倒在了血泊之中......

那一夜,天寒地冻,敌人扬言要“杀鸡儆猴”,不准村民们为黄清轩收尸。一连四天,黄清轩烈士的尸体就横陈在石板桥上。他的儿子黄守才得知父亲的死讯后,冒死返回,在一个深夜,黄守才顶着冰冷刺骨的寒风,悄悄背走了父亲的遗体。

儿子把父亲身上血迹斑斑的衣服脱下,为他换上一身干净衣物,然后用一卷旧草席将父亲匆匆埋葬在山林中的石碓里。

这件布满补丁的血衣,被黄守才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黄守才将血衣捐赠给当地政府,如今,它被珍藏在四川博物馆,向来往众人诉说着当年的情景。

黄清轩烈士牺牲后,他的小儿子黄守富追随父亲脚步,立志投身于革命之中,从此便杳无音讯,至今依然下落不明。

@茅舍品史在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,我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:如果换成是我,处在当时那种严峻情况下,我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?

如果我是余陈氏,我会像她那样奋不顾身、宁愿自己被活活打死、也不泄露黄清轩的身份吗?

如果我是黄清轩,我会像他那样挺身而出、明知出去就必死无疑、也不忍别人为自己丧命吗?

如果我是22名红军战士中的一位,面对悬崖陡壁,我会像他们那样毫不畏惧、宁死不降吗?

我知道,我绝不可能做得比先辈们更好!

作为历史后来人,我们知道先辈们很伟大、知道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,可是,先辈们并不能预知未来,当他们在坦然面对死亡的时候,并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到底有没有意义,甚至不确定还要用多少年、还要牺牲多少人才能迎来胜利,支撑他们的,只有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